为拓展博士研究生的眼界、增强专业能力,提高培养质量,本课程大胆改革了授课内容和形式,邀请了7名校外植物保护领域的顶尖学者,其中包括浙江大学王晓伟、浙江大家徐海君、南京农业大学董莎萌、国家农业生物安全中心周忠实、中国农业大学李虎、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文德、中国农业科学院曹立冬,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,重点围绕植物保护学科下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、农药学专业和植物病理学专业进行充分的交流与研讨,要求学生将植物保护学领域中的各研究方向融会贯通,以激发更大的科研潜力和创新,为植物保护学科做出贡献。
一. 思政教育引领事业发展
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,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,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放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,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,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,形成协同效应。”在课程教学工作中,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先锋模范(例如袁隆平-解决温饱)来激励学生的科研之情和爱国之心;突出植物保护学科对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,以重大的蝗灾、病害导致饥荒为例,激发学生对学科的认同度;强化植物保护学科对生活的指导感,通过实例论证植物保护学科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,鼓励学生献身于植物保护学科发展,将科学研究瞄准“四个面向”。此外,还开展了《优秀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》专题讲座。该课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,实现了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,达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德育中的有机融合、相辅相成。
二. 专业知识促进科学进步
绳短不能汲深井,浅水难以负大舟。新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博士研究生应扎实掌握学科知识,锤炼过硬本领,使自己的思维视野和认识水平都能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,更要大胆创新,争做学科的“领跑者”。本课程邀请学科内顶尖学者做报告,内容涵盖了植物保护学内涵及学科发展状况、植物病害病原相关研究前沿、植物虫害研究和控制技术、植保化学保护技术进展、入侵生物防治、昆虫分子生物学前沿等,让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,拓宽眼界和思维,将植保各研究方向融会贯通,精准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植保问题。首先,该课程以讲座的形式授予了学生大量的专业知识,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嗅觉,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科研发展前沿。其次,通过大量创新型研究的讲授,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,让学生敢于突破创新,做世界前沿的研究。最后,还进一步拓宽学生科研视野,使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植保领域内的研究,更加有利于学科融合与交叉。
三. 交流研讨提高批判能力
科学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批判质疑,批判思维体现的是人类对真理永无止境的追求,也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。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,必须要具有批判质疑国内外同行的能力和勇气,也要具有接受他人批判质疑的气度和胸怀。本课程以交流研讨的方式开展讲座,在专家授课过程中,可随时打断报告,提出问题并进行交流讨论。此外,还通过线上会议向行业内的所有专家学者开放了该课程,使更多的同行共同参与研讨,积极交流学科前沿,开拓思维眼界。首先,该方式提高了课程效率,使学生沉浸在课堂报告中,充分吸纳学科前沿知识。其次,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,敢于质疑权威,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。另外,还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与校外专家的联系,为今后的科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本课程为响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,积极改革创新授课内容和形式,与校外专家合作,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,吸引了参会人数约600人次,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,强化了使命担当意识,激励学生奋发努力、脚踏实地、攻坚克难,努力写好“奋进之笔”,为实现伟大复兴做出新作为、新贡献。
附件1:校外授课专家信息表
姓名 |
单位 |
研究方向 |
报告题目 |
时间 |
王晓伟 |
浙江大学 |
昆虫与植物病毒互作 |
烟粉虱传播植物病毒的分子机制 |
2021.10.19 |
董莎萌 |
南京农业大学 |
植物病原真菌学 |
马铃薯晚疫病成灾机制和防控技术的进展 |
2021.11.09 |
周忠实 |
国家农业生物安全中心 |
生物防治 |
入侵物种生物防治及优秀研究生应具备的素质 |
2021.11.23 |
李虎 |
中国农业大学 |
昆虫分类学 |
副新翅类昆虫系统发育与演化 |
2021.12.7 |
徐海君 |
浙江大家 |
昆虫分子生理学 |
昆虫多型的分子调控-蝗虫多型和翅多型为例 |
2021.12.14 |
刘文德 |
中国农业科学院 |
植物病原真菌学 |
植物真菌病害监测与防控研究进展 |
2021.12.21 |
曹立冬 |
中国农业科学院 |
农药学 |
新形势下农药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|
2021.12.28 |
附件2: